近日,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印发《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,为我国内河航运的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冯玥在 2025 年中国航海日新闻通气会上表示,中国内河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将呈现多种能源并行、梯次循序扩展的发展新态势,这一判断基于政策体系优化、动力技术突破、能源供给适配、市场需求释放及产业链协同完善等多方面因素。
截至2024年底,国内航行船舶中,液化天然气燃料动力船舶有600多艘,主要为内河运输船;纯电池动力船舶485艘,以内河客船为主;还有甲醇燃料动力船舶 4 艘和氢燃料电池动力船舶2艘。
总体而言,我国内河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与国际基本 “并跑”,其中电动船舶近年来发展迅速,应用规模和水平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。
在甲醇动力船方面,内河在役4艘。
“国能长江 01” 轮,作为万吨级内河散货船,是国内首艘甲醇双燃料电力推进内河船舶。该船于 2024 年 7 月 29 日在长江鄂州段试航,采用甲醇 - 电力混合动力系统,适配长江干线大宗货物运输需求,为内河大宗货物运输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“远洋 9801” 轮属于甲醇 - 柴油双燃料危化品运输船,总长 110 米,载重吨 3750 吨。2025 年 7 月于重庆长江段首航,已取得中国船级社 “绿色船舶 2” 认证,能实现硫氧化物减排 50%、碳排放降低 35%,在危化品运输领域彰显了环保优势。
“中山 1 号” 为甲醇增程动力试验船,船长 10.6 米,2023 年 12 月在广东中山横门水道试航。其采用纯甲醇增程与电池组混合驱动模式,实现了全航程零碳排放,为甲醇动力在船舶上的应用探索了新路径。
“兴通海狮” 轮是 25,900DWT 甲醇双燃料化学品船,2025 年 5 月下水。虽为化学品船,但设计上适用于内河及近海航线,配备不锈钢货舱与甲醇双燃料系统,是国内首艘该吨级的甲醇动力化学品船,拓展了甲醇动力船舶的应用范围。
氢燃料电池动力船方面,内河在役 2 艘。
“三峡氢舟 1” 号是国内首艘入级中国船级社的氢燃料电池动力船,2023 年 10 月 11 日在湖北宜昌首航,采用 500 千瓦氢燃料电池系统,续航 200 公里,每年可替代燃油 103.16 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43.67 吨,由三峡集团联合多家单位研发,用于三峡库区交通巡查,实现了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内河船舶应用的零突破。
“东方氢港” 号2024 年 12 月下水,是国内首艘内河氢燃料电池集装箱船(64 标箱),目前正在进行租赁运营招标。该船总长64.5米,载重1450吨,采用2套240kW氢燃料电池组,续航380公里,年减碳700吨,计划今年投入商业航线。
从订单需求特点来看,甲醇动力船舶订单快速增长但面临供应瓶颈。
2023 年全球甲醇动力船舶订单占比达 24%(130 艘),中国船厂承接了其中 51.5% 的订单;2024 年上半年中国新增甲醇动力船订单 44 艘,主要集中于江海直达船型。
但绿色甲醇产能不足和加注设施滞后(长江沿线仅个别港口具备加注能力)制约了订单进一步释放。
当前,内河应用场景明确,国内已投运的 “国能长江 01” 轮和规划的 30 艘内河甲醇船舶(2025 年交付)显示,长江等内河航线是甲醇动力重点推广区域,武汉、南通等地船厂正批量建造甲醇燃料江海联运船。
氢燃料电池动力船舶订单则以示范项目为主,规模较小。
2024 年国内氢能船舶项目超 10 个,但单船功率普遍低于 500kW,以游览船、交通船等小型船舶为主,64 标箱氢燃料电池集装箱船 “东方氢港” 号是目前内河最大氢能货船。其推广依赖政策支持,
“三峡氢舟 1” 号验证了技术可行性,但成本高(储氢系统占整船造价 40% 以上)和基础设施不足限制了商业化订单规模。
对比而言,甲醇动力订单集中于中型以上货船(5000 吨级以上)。
从未来发展看,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队,船舶吨位、船型和应用场景复杂多样,且能源动力技术变革受技术成熟度、资源供应、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,未来将持续呈现多元并行、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。
来源:铂道